在這大地上,每天都有奇妙的事情在發生,
花的綻放,
枝頭長出的新芽,
樹葉擺放的位置,
草莖的方位,
都值得細細的欣賞。
如果不願生命在怱忙中渡過,
請到野地,
那裡有一千個,或一萬個有趣的事,
在等著你。
約在一百年前,有個日本熊本來的學者,
已經發現台灣植物之美。
熊本位於日本九州的中央,十六世紀稱為「肥後」藩。該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雖然在「關原之戰」,遭受極大的破壞,城牆盡燬,人口銳減。不過戰後,肥沃的土壤又吸引百姓前來。江戶時期,這裡仍是日本蔬菜與果樹重要的生產地。明治維新時期,廢藩改縣,改稱為熊本縣,並成立「熊本農業學校」。學校設有「園藝科」,培養有志栽培農藝、蔬菜的青少年。
台灣植物多的原因

1900年,前來就讀的學生,有一位名叫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 1884-1971)。他是熊本縣東陽村的農家子弟。唸高等小學校時,老師古泉貞治教導他:「要常注意所學,學習才能不怠懈。」,給他深刻地影響。畢業後他進熊本農校。校長河村九渕教他:「農業規劃之前,要有充足的調查研究,調查進行時要全力以赴。」,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1903年,島田彌市畢業,留校擔任植物病理學川上瀧彌(Takiya Kawakami, 1871-1915)老師的助理。工作之餘,他自覺外國語文裝備不足,夜間又去唸英文補校。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獲勝,1895年清朝簽下《馬關新約》割讓台灣。日本起初看上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又能生產大量的稻米與甘蔗,而佔台灣。但是「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Tomitaro Makino, 1862-1957)有不同的看法,他在1896年10月前來台灣,他由基隆到鳳山,步行二個月,他至少看到1000多種植物,並採4000多種的植物標本。他認為台灣多樣的氣候與土壤,產生多樣的原生植物,才是台灣的寶貴。他回日本後,向政府建議,應該普查台灣的植物,並為居民栽種合適的物種。
為台灣百姓服務
1903年,日本政府才派川上瀧彌前來台灣,負責植物普查。他後來擔任「台灣總督府博物館」首任館長,並組織「台灣植物學會」,對瞭解台灣植物的貢獻很大。川上瀧彌前來時,也將島田彌市帶來。島田彌市起初在台灣總督府擔任「農業雇員」,調查台灣水稻與甘藷的品種,並於台北市富田町試驗場(後來的台灣大學農場)試種。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島田彌市被召回國,入伍加入「熊本步兵第23聯隊」。二年後,他升任步兵少尉。1907年3月,戰爭已快到末期,他等不及退伍令,又趕回台灣,繼續擔任老師的助手。他在晚年的回憶錄中寫道:「我調查的結果與應用,將給島上的百姓,帶來最大的幸福。」在1908年,他在台中大甲溪沿岸濕地發現大甲藺(Scirpus triqueter L.)品種,並提出早期平埔族的大甲藺加工的製作法。1909年,他提出新竹地區柑橘種植的改良技術。1910年他在大屯山海邊發現紫菫(Corydalis kelungensis)。
發現之旅
1911年,在川上瀧彌的介紹下,島田彌市與大橋捨三郎的女兒,在台北結婚。後來他們有二個兒子,五個女兒。當時野外調查植物是非常辛苦的事,台灣蛇多、蚊蟲多,傳染病多,而且交通非常不便,調查植物需要長途跋涉,野外遇到大雨,也不易找到房子躲雨。台灣的氣候潮濕,採集植物後,製作標本不易,採集後還要立刻趕回實驗室,乾燥標本。他寫道:「當我出去採集植物時,妻子給我準備一個小便當後,送我到門外。兼顧這樣的工作與家庭,相當辛苦。」
1911年11月,島田彌市在桃園新竹邊界的山谷,發現食蟲植物,寬葉毛氈苔(Drosera burmannii)、與長葉茅膏菜(Drosera indica linn)。隔年川上瀧彌病逝 ,對島田彌市是個打擊,但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台灣。1915年,他在新竹新埔發現「台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i)。1917年,在雲林斗六發現「大安水簑衣」(Hygrophila pogonocalyx),同年在台北士林的芝山岩發現紫蘇(Perilla Shimadai),他在植物學會不斷地分享發現,讓人知道台灣植物的多樣。
改善新竹的環境
1921年,島田彌市升任新竹農業課的股長,工作主要的任務,是改善新竹地區的農耕環境。長期以來新竹風大,土壤貧脊,農民種植的產量很低,生活大都貧困。島田彌市認為改善農家生活,優先要減低風害,他在海濱種植防風林──木麻黃(Casuarina sp.),用來減低海風的強度。木麻黃原產於澳洲,1909年移植日本成功,發現的確具抗風防沙的功效。島田彌市自日本引入種苖栽種,不久就有成效,過去因海風太大,而廢村的居民,紛紛搬回,重新耕種。他視察農村,看到木麻黃長得愈高,附近的農家就蓋得愈高,他「大得欣慰」。
他認為任務未完,給台灣沿海居民的禮物,是讓他們能視海濱是「平和的生活區」,而非暫留地。他限制農民,在濱海地區砍伐原生樹木。這些原生樹種雖然生長沒有木麻黃快速,仍是防風、定沙、防潮浪侵蝕的好樹種。他向總督府建議立法處罰伐木者,遏止農民砍伐海濱植物的「不好習慣」。
為改善當地土壤貧脊,他也鼓勵農民種植種固氮能力的花生,收成後,壓取花生油,以增收入。他發現新竹地區的原生種植物蓪草(Tetrapanax papyrifera),能生產高品質蓪草紙。他研究蓪草的栽培與加工,後來新竹成為台灣蓪草紙的中心,大量的外銷,大大地改善新竹百姓的生活。
將精華的歲月留給台灣
為能夠提昇種植技術,他也培育鄉村青年,設立「自營農場」。他先挑選20歲的青年人,給予栽種水稻、蔬菜、果樹、畜牧技術的教育。受訓期間,嚴格要求但是食宿費免。結訓後給予土地,為他們建築農舍,讓他們成為自耕農,留在農村擔任「保正」(相當於里長)。持續輔助,與不定期的教導,直到他們能自營自給。訓練一直到他們40歲,能夠成為鄉村的領袖,就能帶動鄉村的發展。他寫道:「農民的培育,在實際經驗的訓練,努力個性的培育,與奮發的精神……這些年青人受訓後,經常成為許多女孩子,優先考慮的婚嫁對象,甚至都市的女孩子,也樂意嫁給他們。」
工作之餘,他仍在新竹四處採集台灣的野生植物。1924年,他在新竹發現懈櫟(Yaichi Shimada),1926年在大埔發現台灣古老的「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在南庄發現野生橙「南庄橙」(Citrus Taiwanica)。1928年,他升任新竹農業試驗場場長。1932年他在新竹十八尖山發現澤蘭(Eupatorium Shimadi)。
熱情與信心
1933年,他才回到台北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後來的台灣大學)的熱帶植物藥效的調查員。工作之餘,他仍持續推動濱海原生林的保育,研究台灣的救荒植物,防蚊的原生樹種,與穩固沙丘的植物物種,他對台灣植物探勘的熱忱,即使職位不高,也給台灣長遠的幫助。
1945年,日本戰敗。隔年四月,遣送回國,他將所有的植物標本都留在台灣。他回到熊本,辭去政府職位,回到家裡作個農夫,直到病逝。我們要瞭解台灣,也許要先學習謙卑,因為先是一個日本人教導我們,由植物認識台灣大地的寶貴。他祇是農業職校畢業,卻貢獻斐然,熱情使他不在乎學位,好學使他在野外有一流的自信。
學位與貢獻不成比例
我後來走過他所提的濱海植物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區都被破壞;他所發現的物種,有些淪成瀕危,有些已經消失;他發現植物的地方,地貌也已改變。失望嗎?不!台灣還是有理想、有夢想的人,會去努力地保護。
只是我常想,許多人的學位比他好,職位比他高,包括我在內,為何對台灣的貢獻,總沒有島田彌市多?
註:台大圖書館2F與5F珍藏許多島田彌市報告,值得閱讀。
==========
簡介及補充

島田彌市(1884-1971),日本植物學者,熊本縣人。1904年熊本農學校畢業後,因其師川上瀧彌之關係來臺,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勤務。參與有用植物之調查工 作,1921年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圖譜〉出版完成之後,1922-1932年任新竹州勸業課,1928年兼任新竹州農事試驗場長,其間引進新種木麻黃,對 防風與提高農作物產量有很大幫助。1932年九月至1944年任職大屯山南麓「農業傳習所」所長,1944年依願退職,轉任臺灣農業會計師。1946年四 月,由基隆回到廣島,於熊本縣家鄉任自耕農。1967年曾回臺旅遊。主要貢獻,臺灣產椪柑品種改良成功,晚白柚種苗移入臺灣,新竹州西海岸防潮防風林設置 成功及木麻黃利用之效果。著有《臺灣稻作及柑橘栽培法》、《臺灣果物調查》第一卷、〈臺灣の椪柑》等八種。(摘自: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368)
另一篇介紹島田彌市的文章——偉大的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