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食堂(103) 誰使小砂變磐石?

「西門」(Simon),這字源自古希伯來的Simeon,是「沙漠」、「荒涼」或是「廢棄之地」的意思,代表猶太人長期亡國後的絕望與灰涼。

V&A_-_Raphael,_The_Miraculous_Draught_of_Fishes_(1515)
拉斐爾的《捕魚的神蹟》,1515年。

他的名字叫做彼得,原來是個漁夫。他年輕的時候,在中東的加利利湖邊打魚,他所受的教育不多。如同許多的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他們期待自己的祖國有朝一日能夠復興。要達到這個夢想,殊為不易,羅馬軍團有當時世界上最堅強的軍隊,擁有最強大的武力,佔有最多的領土,又挾有希臘文化的優勢。要想獨立建國,只有盼望那位「彌賽亞」的到來。彌賽亞就是「基督」的意思,是上帝差來的救主。但是基督是誰呢?

當施洗者約翰出來宣講「悔改」的道,從曠野傳到城市。許多人前往,眾人看不到基督,大都散了。「直率」與「認真」是彼得生命的特質,他成為施洗約翰的門徒。他知道約翰是基督的先鋒,先鋒的任務在介紹基督。跟住先鋒,就會遇見基督。

公元25年或26年,彼得第一次與約翰所見證的基督──耶穌見面。耶穌真的是基督?真的是彌賽亞嗎?彼得的心中一定迫切的想知道這個答案。當時彼得不叫彼得,他名叫「西門」(Simon),這字源自古希伯來的Simeon,是「沙漠」、「荒涼」或是「廢棄之地」的意思,代表猶太人長期亡國後的絕望與灰涼。耶穌見到彼得,給他一句話:「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彼得是「石頭」(rock)的意思,這石頭不是零沙碎石,而是巨大堅硬的磐石。耶穌以長遠的眼光、永恆救贖的角度,知道這位年輕的漁夫,將成為傳遞真理的磐石。後來,多人看見耶穌的神蹟,多次想要擁戴耶穌作王。耶穌經常離開群眾,卻緊緊帶著彼得。甚至耶穌在釘十字架之前,還對彼得說:「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跟隨耶穌,經歷生命的質變,由沙漠變磐石、由廢棄之地變為他人的堅固。

要將沙漠變成磐石,在自然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磐石只會經由風化、日曬、風吹、雨淋,逐漸的變成細石、沙子,後來形成沙漠。沙子要反自然的方向凝聚成磐石,必須又回地殼底下,經由高溫、高壓的重塑,才能重現磐石。要改變一塊石頭的特構,已經這麼困難了,何況是人。人有自己的意志、選擇、喜好。人性的罪惡與軟弱,只會加速人的劣化,即使有宗教、哲學、教育,只能期待減緩劣化的速度,無法產生徹底的質變。

既然教育無法給人帶來質變,身為一個教育者,我常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平民教育學之父」柯美尼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給一個很好的答案,他在《最大的啟蒙》(The Great Didactic)一書中寫道:「教育不是讓人產生短期的效益,而是為了永遠的福祉。」他提出:「宗教、哲學與科學的教育都是片段,只有將這些片段連結於耶穌基督,教育才能有永恆一貫的效益。」

耶穌,在彼得身上給這個宣告,你不再是沙漠,而是磐石。跟隨耶穌是彼得一生的教育,使他成為真正的磐石。磐石是在考驗時,經得起篩;經過考驗後,堅固其他的人。耶穌沒有向彼得解釋,什麼時候要堅固別人,也沒有說明如何堅固人,祂會逐漸顯明這一切。彼得需要憑著相信跟隨,這是相信耶穌的功效。他不是唯一由荒漠變為磐石的人,後來許多相信跟隨耶穌的人,都有這質變的經歷。

但是什麼是相信呢?相信是trust,是faith,是belief。trust與true(真理)同字源,代表信心是將心放在真理之上。faith與federal(同盟)相似,代表信心是帶著行動力的結合。Belief與be love (為愛)同義,代表信心是緊緊抓住愛。為什麼是用信心,而非用別的方法?長期活在幽暗裡的甲蟲,不能一下子見陽光;深海裡的魚類,不能立刻游到淺層;貼地飛行的青蜓,不能立刻飛到高空。信是漸進,信是緩緩的持績,是祂作為的引領。

親愛的朋友,生命維繫於永恆,否則總會被今生之事所動搖。當耶穌成為我們救恩的磐石,我們就成為堅固別人的磐石。如何緊緊抓住上帝的愛?是祂先抓住我,我才有信心。

抓住愛的
張文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