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加福音15:15-18)
在中东地区的约旦河平原,与黎巴嫩山区的丘陵地,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树种,称为「角豆树」(Ceratonia siliqua)。角豆树高度约15-20公尺,种子包裹在长长的豆荚内,豆荚长约10-30公分,内含5-15粒种子,豆荚绿色,9-11月成熟时,豆荚转成棕黑。
长期以来,在地的人就用角豆树的豆荚喂家畜,尤其在粮食收成不足的时候。粮食不足大都是秋天雨水不足,种子受到旱害。家畜就要吃豆荚,由9月一直吃到来年3月。3月后山上冰雪初融,约旦河水增多,草场才有机会长草,3月至5月有草可吃。
耶稣在讲这浪子的比喻时,没有讲明豆荚的树种,听众大概知道耶稣是指当地最常用来喂食牛、羊、猪的角豆。人类自古以来知道有些豆科的野生植物,其种荚可作为畜牧之用,除了中东地区的角豆树,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功能的树种,如牧豆树(Prosopis)、银合欢(Leucaena)等。角豆的豆荚非常的硬,牛、羊直接生吃,需要细嚼慢咽,在体内至少需要36-72小时之久才能消化。猪不只吃得快,在体内4小时就排出体外,吸收食物营养的比率很低;给猪吃角豆的豆子就糟蹋了,所以就只给豆荚。
近代分析角豆的成份显示蛋白质含量6.8%,碳水化合物占80%。大都是粗纤维,不易嚼烂。在大饥荒的时候,穷人没有食物吃,才会取豆荚食用。由于粗纤维在人体内很难消化,吃了豆荚只能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吃了以后很快就饿,又会不断地吃,愈吃愈多,却难除饥饿。这很像人沉溺在罪中的光景。
「有机农业」是二十一世纪环境永续经营的重点,近代有机农业是源自法国著名有机化学家莱比格(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的研究,他在1859年首先提出「有机施肥」,理由是「若不将有机质回归土壤,作为肥料,人类将为抢夺自然资源,而不断地战争。」他也建立普世第一个「农业化学系」与「食品科学系」。但是,他在年轻时,在性关系上非常混乱,不仅与有夫之妇婚外情,还陷溺于同性恋中,他深深苦恼,称自己是「性混乱控制下的奴隶」。
1822年5月24日,他去参加同性恋的活动,在路上看到一间教会,他转进去祷告。那一夜,他在主前深深地悔改,得到完全的释放,他写道:「旧根已逝,新芽产生」。浪子回头了。他成了十九世纪最热心传福音的科学家之一。
上帝从来没有创造好吃的豆荚,使人安于吃豆荚的光景中。豆荚总是难吃;提醒人,逆境的好处是使人回转归向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