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食堂(383) 自己的一生是給學生的一份禮物

我們這麼喜愛科學,為何當年考不好?

河馬教授與一群可愛的孩子,2018/5/9 夜晚去木柵,看螢火蟲。

這是我在「生命教育培訓班」的講稿,我每次前往教學總希望推出一些有趣、新鮮有趣的教材,免得把生命教育講「死」了。我聽過一位在高中教生命教育老師的分享,她每週按著次序教「如何面對死亡?」、「死亡的尊嚴與意義」、「論自殺」等題目,學生不只不愛聽,還反諷道:「老師一來就講死,妳是在教我們開殯儀館嗎?」我聽哈哈大笑,真是有意思的回應內容,也許我們應該為這種學生寫一本生命教育版的「殯儀館驚魂記」。這也顯示任何學科要推動,絕對不能只有學科專長的教授、學者、官員或是專家,一定要有「教育」的人在其中,擔任樞紐的角色。「為什麼呢?」有學員舉手問道。我想了一下,說道:「讓我來敘述一段故事,也來說明,為什麼一個學工程的老師,會對生命教育有負擔。」

继续阅读“河馬食堂(383) 自己的一生是給學生的一份禮物”

同學,科學家需要上帝

宇宙萬物的存在,不是為了人無止盡似的好奇……

科學最大的盲點,在給人過度的自信。
以為只要用理性,就可以瞭解宇宙萬物。
而忘了,宇宙萬物的存在,
不是為了人無止盡似的好奇,
是認識創造者。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19-20)。

同學,這表示,第一、人的心裡,可以知道上帝的事。第二、人所能知道的範圍,需要上帝顯明;上帝若不顯明,人就無從知道。第三、所造之物是在彰顯上帝的能力與智慧。第四、人有不好的本性——推諉,故意看不到。

科學是人類活動中,最標榜「求真」的追求,過去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是敬畏上帝的基督徒,如物理學之父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6),化學之父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道爾頓(John Delton, 1766-1844),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噶(Louis Pasteur, 1822-1895),天文學之父刻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電學之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電磁學之父馬克斯威爾(James Maxwell, 1831-1879),遺傳學之父孟德爾(Gregor Mendel, 1822-1884)等。

近代科學的悲哀,是逐漸抬高自己。科學理論的前提是有上帝,上帝有法則,認識法則,才使研究科學有意義。

科學若不認識上帝的永能與神性,就變成「物質論」,或唯物主義。

我們需要「回轉」,回轉歸向上帝。很多學生不知道學科學的意義,噢,上帝啊,人的心,可以先回轉歸向祢。

封面圖片

圖為卡文迪許實驗室大門口。該實驗室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實驗室。卡文迪許實驗室舊址入口實際上就是它的物理系。實驗室建於1872-1874年間,是當時劍橋大學的一位校長威廉·卡文迪許私人捐款興建的。他是十八至十九世紀對物理學和化學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的近親。因此這個實驗室就取名卡文迪許實驗室,當時用了捐款8450英鎊,除去蓋成一棟實驗樓館,還買了一些儀器設備。

實驗室的研究領域包括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卡文迪許實驗室是近代科學史上第一個社會化和專業化的科學實驗室,催生了大量足以影響人類進步的重要科學成果,包括發現電子、中子、發現原子核的結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等,為人類的科學發展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負責創建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是著名物理學家、電磁場理論的奠基人麥克斯韋爾(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他擔任了第一屆卡文迪許物理學教授,實際上就是實驗室主任或物理系主任,直至1879年因病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圖中顯示的是麥克斯韋爾在實驗室大門口所放的聖經經文——Magna opera Domini exquisita in omnes voluntates ejus,意思是“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凡喜愛的都必考察”,出自詩篇111篇2節,下圖為左側門上的經文。

‘Magna opera Domini exquisita in omnes voluntates ejus’, meaning ‘The works of the Lord are great, sought out of all them that have pleasure therein’ – Psalm 111:2. From http://www-outreach.phy.cam.ac.uk/camphy/laboratory/laboratory4_1.htm

河馬食堂(212) 科學桂冠與死亡之霧

這些諾貝爾奬得主的陰暗面,現代已經很少再提及。

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伊普爾襲擊英軍和法軍的戰鬥中使用氯氣。伊普爾是比利時西北部城鎮,靠近法國邊界,在西佛蘭德斯省內,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幾場最激烈的戰鬥所在的戰場之一。

科學是理性的探索,
探索的成果,卻是經常被人扭曲的使用,
以致用倫理的標準,衡量科學發展的結果,
將發現許多的罪惡、貪婪,藉科學而為之,
使殺戳更無情,傷害更廣大,搶奪更有力,控制更完密,
當科學研究追求完全的自由,視倫理為不必要的約束,
結果是盲目的殘殺。

1915年1月13日,是人類歷史上黑暗、恐怖的一天。德國軍隊,開始在戰爭的前線,施放有毒的氣體——氯氣(chlorine),驅趕躲在戰壕裡的法國軍隊,當天,吸到毒氣的人,眼睛無法張開,鼻孔、喉嚨劇痛,肺部無法呼吸,至少有80位士兵立刻死亡,法軍也迅速撤退。從那一天起,人類的戰爭,進入毒氣戰的時代。 继续阅读“河馬食堂(212) 科學桂冠與死亡之霧”

河馬食堂(206) 學生問題速問速答——演化篇

「老師,爲什麽不相信科學能推翻真理?」

學生問:「蝙蝠夜間吃飛蛾,證明蝙蝠的生命比飛蛾進化嗎?」
我說:「才不呢。生命各有本領,似乎相剋又相依。飛蛾沒有愈飛愈快,來訓練蝙蝠飛翔技術的增進。」

學生問:「老師,爲什麽不相信科學能推翻真理?」
我說:「科學的第一步,一定要簡化問題,才能往下思索。簡化的思索,豈能否定真理。」

學生問:「爲什麽演化論的結果,經常在說沒有上帝?」
我說:「演化論用物質解釋生命現象時,其第一個假設就是沒有上帝。」 继续阅读“河馬食堂(206) 學生問題速問速答——演化篇”

河馬食堂(111) 學生問題速問速答——腰圍篇

「信心是否就是自信?」
「自信是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信心是用上帝的眼光,看自己。」

idea

學生問:「老師在乎自己的腰圍嗎?」
我說:「當然。祇有大王椰子不在乎腰圍。」 继续阅读“河馬食堂(111) 學生問題速問速答——腰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