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以赛亚书42:3)
在大地上,有一种危险甚至致命的地方,就是经常淹水的烂泥巴:排水不良、蚊虫滋生、味道腐臭,是不利公共卫生的沼泽地。所以从前建造城市的首要之务,是将积水排走,让空气重新进入沼泽地的泥巴,氧化土壤,去除腐臭,减少蚊虫。
多年来,人类不断地将沼泽地的水排走,建立都市与农田,使得原本七百万到九百万平方公里的沼泽地,减少了90%的面积。以致沼泽地的水鸟、两栖动物、水生植物,许多种类迅速的消失,数目迅速的减少,因此要保留沼泽地,给这些动植物;又要兼顾沼泽地的环境卫生,成为近代非常热门的话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个核心的思考:「有没有可以保存沼泽地,又能维护良好环境卫生的方法?」经过许多的研究,结果发现最能担负这个任务是──芦苇。
这是德国研究单位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湖泊生态团队的首席研究员赛德乐(Kaethe Seidel, 1907-1990)在1940年代初提出的:「水边为什么会长出这么多的芦苇?那肯定是有意义的。」她深入探讨这平凡的植物,发现芦苇在大自然的功能,就像「大自然的净水器,以最廉价的方式,让流过的污水获得净化」,原来芦苇在水边默默地担任着水质自然净化的任务。

赛德乐首先提出芦苇像是「打气管子」(aerated pipe),将空气输入底泥与水中,这是大自然奇妙的机制,只要水中持续有氧气供应,水就会愈来愈干净。芦苇等于是水中的曝气机,帮助河流与湖泊呼吸。
芦苇本来就能长在沼泽区,过去很少人注意其功用,后来才知道它能够将空气中的氧气,大量的传送到根部,氧化沼泽的底泥。原来芦苇像是沼泽吸取空气的吸管,占地18平方米芦苇每日所吸收的氧气量,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吸量。
人是肺部呼吸,芦苇没有肺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呼吸量呢?原来芦苇植株内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结构,就是由根、茎到叶部,细胞之间60%的间隙,都可以通气,所以氧气由叶部的气孔进入植株后,能迅速通到根部。
更有趣的是,如果芦苇的茎部被折伤或压伤,茎部的表面有了伤口,会使植株内水份的蒸散更快,降低植株内的压力,导致更多的空气进入芦苇体内。如果芦苇的植株断了,植物为了保护自己,关闭根部与茎部组织的孔道,以减少水份的损失,进入的空气就会大减。
芦苇可能不知道自己对于周遭的环境有这么大的贡献,也不知道受伤时吸进的空气更多,藉由根系扩散到土壤的氧气增加,将去除土中的臭味,对于周遭有更大的帮助。人也像芦苇一样,外表看来高大,但是能够承受的压力不大,平凡又容易受伤,但是上帝奇妙的、长期的、默默的扶持,使受伤的部位永不折断,帮助了芦苇,也使芦苇成为周遭环境的祝福。
这对于普世的生态保护有很大的影响。1952年赛德乐在污水中种植芦苇以净化水质,后来称为「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自此全球建造无数类似的人工湿地,用来改善河川与湖泊的污染。近六年来台湾也在各处建造了这种人工湿地。
热心的人永远不会没事做,赛德乐继续到世界各处研究芦苇,她到秘鲁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发现这面积8300平方公里、位于海拔3810公尺的湖泊周围,最主要的植物群落就是芦苇。芦苇供应当地的人盖屋子、作草船,以及畜牧的主要材料,并成为整个区域各样野生动物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可见芦苇对当地生态的重要。

赛德乐也到西伯利亚,探勘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Lake Baikal),发现这平均730公尺深的湖畔也长了许多芦苇。几千万年来,芦苇在岸边安定周遭流入的细土粒,以免湖泊的水深变浅。她又深入非洲内陆,发现有些可供饮水的水域,都有芦苇在水边默默的矗立着……
穷其一生,赛德乐研究芦苇,她称这种平凡的植物是「人类保护生态最具经济效益的伙伴」。她始终不明白芦苇为何有这么奇妙的机制?为何有这么坚强的生命力?她在晚年的时候说:「我的一生,只是个农夫,在植物缓缓的生长中,慢慢体会大自然的复杂。」
不过现代的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许多人喜欢种上各种植物,而忘了起初的提倡者只是种上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