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樹木,是大學最好的支出項目之一。
因為購買儀器,儀器會老舊,
建造大樓,校園綠地會減少,
修造校園馬路,幾個月後又會再翻修,
經常換新電腦,對舊電腦是個浪費,
更換桌椅,舊桌椅仍堪使用。
但是在校園種植植物的那一刻,學校已在投資未來,
使得學校綠意愈來愈加添。
2009年,美國的大學舉辦一項有趣的競賽,比較哪個校園的植物多且美,對學生最具有教育的功能。結果,印第安那州的伯明翰大學(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得獎。長期以來,該校將植物當成經營校園之美的素材,從植物栽種前的選址、選擇植栽的種類、所要種植的高度,都細心的評估。種植後,也細心的栽培、定期的修剪,與持續的維護。最特別的是,該校將樹木的名稱與生長位置,以GIS建檔標示,成為校園的「樹木地圖」。學校也鼓勵學生觀察樹木,將觀察結果,定期公布在樹木地圖的網頁上,供師生上網查閱。

享受校園之美
近代,普世許多的大學,以近乎瘋狂的熱忱,將師生研究發表的篇數,對外爭取的經費,擁有諾貝爾獎的師資等,作為相互競賽的項目。以後的歷史,會來評判國家將教育的成效,量化成這幾個評比的項目,是否合乎大學教育的基本精神。
不過以校園樹木之美作為評比,具有創意,也與學生的教育有較直接的關係。這個競賽的獎金只有美金10萬元,不在以獎金的金額,來凸顯獎的重要性,而是獎勵性的活動。當獎金祇是單純、平凡的給出,對學生的培育,也許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學習瞭解大自然的素材
校園樹木是幫助學生學習保育大自然,最好的素材之一,例如學生可由觀察樹木,認識樹上的松鼠、鳥類、蜥蜴等生物;由樹幹上的痕跡,判斷校園自然環境的變化;由樹木的形狀,體會樹木的視覺之美;由樹木枝葉的緊密性,明白樹木在隔音、遮陰、防塵、防風的果效;由校園邊界的植物,明白樹木區隔地域的功效;由枝葉擋住雨滴,明白樹木在校園水土保持的效能。由不同季節,葉子、花朵顏色的變化,明白樹木是將校園染成最美調色板的材料;由校園內古老的原樹種,明白早期校地的地理特徵;由校園對瀕危樹種的保護,明白自然遺產的可貴。
近代,許多人提倡「自然保育」,這是很好的理想。但是自然是動態、持續地改變,而人為的保育大都是固定,或祇能維持目前的狀態。人類怎能用定態的方法,去保育動態的自然呢?這是難答的問題,不過樹木將給學生一些尋找答案的線索。
長期以來,樹木能夠在大自然的變動中持續生長,而且愈多變的環境下,樹木長得愈好,這是何等奇妙的能力。樹木總將變動的環境,藉由光合作用、蒸散作用、生理作用等,融合在自己的生命中。使變動的環境轉成堅強的生命力。現代,憂鬱大學生的比例持續在增高,想想樹木吧!牠們是如何在變動中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而生機盎然。
樹下的默想
喔,親愛的同學,我們從校園的樹木,學習不亞於上課所學的知識,例如在校園常見的欖仁樹下,我們可以撿到許多遠渡大洋,到了彼岸還能生長的種子;在白千層樹旁,思想多層樹皮的隔熱果效,與其耐旱的功能;在樟樹旁欣賞葉緣優美的起伏,與聞聞葉子中獨特的芳香;在茄苳樹下觀看其成串的果實,有多少的鳥類因此而歡唱;在大王椰子下觀看那麼高的樹幹,其根系竟然能夠垂直伸入地下深處,以致在大風大雨之下,依然屹立。在流蘇樹下觀看其繽紛的白花,記錄其開花的時間;在九穹樹下撫摸其光滑的樹幹,感受昨夜的濕度留下的潮濕等。
許多大一的學生,由開學日到第八星期(或是第一次期中考前),是最危險的時期,許多學生無法調適,導致日後的人際疏離,成績落後,甚至輟學,或被開除,經常源自於此。在這時期如果功課壓力太大,心情不佳,或是不適應教室內緊湊的上課節奏,請接受校園樹木的邀約。到樹蔭下乘涼,或在樹下休息,或坐在樹下聽聽蟲鳴、鳥鳴。你將會發現,我們身邊的樹木,是在提醒我們,成為一個大學生是何等幸福的事。我們也可以學習與校園的某一棵樹木為友,經常來看這棵樹,成為自己繁忙生活步調中的休憩處,或是保持親近大自然的接觸點。
樹木告訴我是何等幸福的人
我非常喜歡植物學家李蒙(Robert S. Lemmon),在1946年所寫有關核桃木的介紹:
牠,像是一個頑固的山地人,祇要
根部能夠堅固的往下紮,
就不在乎山上的土壤有多貧瘠;
枝幹能夠向上伸長,
就不在乎山上的風有多大;
樹葉能夠向四邊伸展,
就不在乎山谷內有多幽暗。
每一種植物都珍藏著一些小祕密,等待我們去發掘,只要我們保留一些空閒,在校園下放慢腳步,慢慢地觀察樹木,就會體會大學的日子多麼有意義。
今日,你有在校園的樹下散散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