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食堂(287) 福音與人類學

人類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許多文化的差異,有的發展燦爛,有的原始踏步,是否代表上帝對不同人種的對待有落差?

李文斯頓在非洲給當地人講聖經

很多問題,我們沒有一時的答案。不過歷史在上帝的手中,終有最後的解答。許多地方長期沒有教會,有些種族長期沒有得聞福音,似乎是不結果子的荒蕪地,是沒牛沒羊的沙漠處。他們的文化,口傳的軼事不多,對上帝的認識很少,甚至連文字都沒有。千百年來,默默地生長在叢林的深處,或偏遠海島的角落,或極地的荒野。

人類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許多文化的差異,有的發展燦爛,有的原始踏步,是否代表上帝對不同人種的對待有落差?對不同地區的看待有偏心?長期忘了某些部落?不!「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這是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54:1)。不生養的怎麼會有更多孩子呢?福音的確是在文化較原始的地區,傳的又快又好。在文化傲人的地方,處處攔阻。

沒有宗教背景的人,經常比有宗教背景的人,容易信主;沒有悠久文化的人,經常比有悠久文化的人,容易得救。沒有傳統包袱的人,經常比有傳統包袱的人,容易接受救恩。標榜有數千年的文化,是否在上帝眼中是悲哀的符號;高舉是宗教立國,是否代表與真正的救恩隔絕。

回到基本的人性,人類心靈的需求是相同,對永生的渴慕是一致。如果文化、傳統,成為民族的自負,將失去關懷他人的憐恤,失去重新尋找上帝的動力,深層的問題將更多。自負的種族更麻煩,得救的人也少。誰說文化、傳統,一定好?

河馬食堂(286) 是誰,在糟蹋我們的孩子

太多的父母,只關心孩子有沒有進入第一志願的中學……

河馬教授在魚池國中演講

近代的美麗,有個很大的偏差——強調「強烈的視覺感」,瞬間要將人的眼目黏住,快速鎖住人的焦點,製造短時的歡娛感,給予立即式的激動,產生強烈式的性幻。在性心理學,稱為「自淫式的幻覺」(musturbation fantasty),是造成普世性淫亂的主因之一。

美麗與性誘惑掛牽,純美與性暗示對等,是將無數的年輕人,推入罪陷阱的捷徑,失去貞操的放縱。製造性誘惑的方法,是將身體的形象性誇大,動作的表達性凸顯,打扮的顏色性賣弄,聲音姿態的性挑動。以為爽就好,其實爽字內打許多X,不只是錯,而且是網羅的編織。

太多的父母,只關心孩子有沒有進入第一志願的中學,不知許多孩子在那裡,已可接觸性淫亂;在意孩子有沒有考進排名在前的大學,不知許多孩子在那裡,可能會與人同居。性是基本的自我形象,性混亂是自我形象的墮落。這不是數學、英文能救回,更不是電機、醫學能拯救。可是我們當老師的,幾乎是一道又一道戰線的撤退,一個又一個的碉堡在失守。

當我看到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的畫,為什麼他的畫那麼美,卻不會給人性幻覺?不朽的藝術,不會給人性刺激。原來美麗的藝術,是有神聖的目的,與指向聖潔的見證。「耶和華要說,你們修築、修築」(以賽亞書57:14),是的只要一息尚存,我們會再拿起鏟子,與主同鋪一條給孩子走的聖潔路。

河馬食堂(285) 旅行的目的

旅行,tour,是很有意思的字。

學習到野外,才知屏東山上的風多涼快,人情多溫馨,老鹰多會飛,原住民的紅米飯多好吃。(六月的屏東遊)

旅行tour,是很有意思的字,原有「縱橫走遍,再歸原地」的意思。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慣性的工作,到陌生的地方,縱橫走遍,四處綜覽。這是早期的一種教育與學習方式。

在古老的年代,上帝曾經呼召一個人,名叫亞伯蘭。帶領他外出,認識真正的上帝,是惟一的上帝,不是當時普世流行的多神崇拜。跟著上帝去旅行,似乎是流浪,卻是更深的跟隨;似乎是離開,卻與上帝更親近;似乎是放下世上的行業,卻重新釐定事奉上帝就是本業;似乎是前往外處,卻如本仁約翰(John Bunyan,1628-1688)所寫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中世紀的英國大學,學生在畢業時,老師帶著學生到歐洲,這稱為「大旅行」(the grand tour),回來之後,才算完成教育。成為歐美各大學,學生在畢業時到外國旅遊的由來。旅行不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購廉價物,以各處為背景,貼上自己的大頭照。旅行是讓人在不認識的地方,學習更多,知道自己的有限,體會上帝在各處保留的豐富。旅行是種教育,給認真學習的人得著。旅行是種體驗,給人暫放身邊的牽掛,過個不一樣的輕鬆。

「我看見他所行的道,也要醫治他。」(以賽亞書57:18),這是我對出國旅行,最深的期待——醫治。醫治自己的不愛旅行,老愛工作。

河馬食堂(284) 多子多孫,真的多福氣?

上好的福氣,經常是世俗沒有的選項;上好的祝福,經常對傳統隱藏。

多子多孫,多福氣,這是許多人根深蒂固的思維。其實,這傳統的看法有問題,像血蛭吸附在人價值觀的選擇,使人執著此點,心血枯乾;固執此點,無力走天路。多子多孫,可能是多苦難的代名詞,尤其子孫在爭奪遺產時;多子多孫,可能是多煩惱的根源,尤其他們不學好,成為社會的問題。

誰說上帝賜的福氣,一定要有世界上的表徵?誰說上帝給的祝福,一定要有形之物的對應?上好的福氣,經常是世俗沒有的選項;上好的祝福,經常對傳統隱藏。上帝能祝福人沒有孩子,卻成為許多孩子的祝福;沒有配偶,卻成為許多夫婦的幫助。有人沒有孩子,卻在教會裡,有許多上帝的孩子。沒有配偶,卻在上帝的國度,有更多自由的事奉。

許多人帶著不正確的傳統觀,在上帝面前討價還價。其實,若不是依靠主,養孩子是參加一場穩賠的生意。孩子愈多賠愈多,賠到眼淚流不完,嘆氣嘆不止,擔心無窮盡,力氣都白花。

許多人一有兒女,就整天誇兒女有多好;孩子成長時,跟著兒女滿街跑;到處對人家說,自己多有福氣。其實以兒孫為自己的世界中心,是自我陶醉。兒孫遲早要有自己的世界,看的太緊才糟糕。上帝應許,那沒有孩子的人:「太监也不要說,我是枯樹……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以賽亞書56:3,5)。所以多子多孫,沒有多福氣;少子少孫,沒有少福氣;沒子沒孫,更不是沒福氣。有主,一切才有真福氣。

河馬食堂(283) 讓學校成為流奶與蜜之地

最新鮮的牛奶,來自長期的經營;最甜美的蜂蜜,來自多日的預備。

河馬教授在魚池國中給學生們演講

教育的園地要成為流奶與蜜之地,教導者必須先養幾頭牛,又要有幾箱的蜜蜂。每天要帶牛出去吃草,又要將蜂箱帶到花園旁;不時關心牛旁邊有沒有豺狼、野熊來騷擾;花朵要夠多,蜜蜂才能採足。黃昏的時候,還要將牛與蜂箱帶回。有時忙到晚上,還要起來點燈看看,有沒有蚊子叮牛隻,胡蜂佔蜂巢。

這些例行的工作,日復一日的做,也頗繁瑣。此外,還有一堆與工作有關的表格報告要填寫,例如,「你的牛有打牛痘嗎?」,這是防檢局的報告;「你有檢查牛隻消化胃腸的蠕動頻率?」,這是畜牧局的調查。或是「蜜蜂最近有沒有飛出,就不知飛回?」,這是基改食品的公文;「蜜蜂不採含農藥的果樹」,這是有機檢定的持續追踪。 继续阅读“河馬食堂(283) 讓學校成為流奶與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