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祂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马太福音12:1)
稳定的生活,经常步调规律,如差不多的时间起床,用同一支牙刷刷牙,用同一条毛巾洗脸,吃常吃的早餐,喝常喝的饮料,走相同的路径去上班,办相似的事,开内容相似的会议,做内容相似的结局,用相同品牌的原子笔,对推销保险、投资、理财的来电说一样的推辞,中午又走一样的路,怎么吃、怎么挑都是一样菜色的便当,饭后又去散散步,又是走一样的路,办的事又与以前相同……不过,很多人都说幸福的日子,就是一样的生活。
近代过惯规律生活的人,很少肚子饿,常吃便当的人,不易体会耶稣的门徒掐麦穗吃的滋味。小时候住过台湾乡下的人,可能还有在稻穗尚未成熟前,用手指挤开稻穗,吸会里面白浓的米汁味道。吃掐开麦穗的味道,也是如此吗?
麦子成熟的时间比稻子较久,判断麦子合宜的采收时间,是个学问。掐麦穗,是早期判断麦穗是否成熟的方式。麦穗成熟前1-2个星期,麦穗的外壳与壳内的核仁开始剥离,这时候用手掐麦穗,就可以将外壳脱离。内核有淀粉与蛋白质,可以食用。早期的穷人没有锅子,没有煮饭的灶,没有点火的木柴,没有干净的水煮饭,就直接进入田里掐麦穗吃。圣经记载要让穷苦人饥饿的时候有获得食物的权利,「你进了邻舍站着的禾稼,可以用手摘穗子,只是不可用镰刀割取禾稼」(申命记23:25)。
耶稣经常被群众包围,需要祂帮助的人多,耶稣的门徒也很忙。繁忙的时候就容易遗忘。有趣的是,耶稣的门徒经常忘记带食物。有个安息日,耶稣的门徒与耶稣出去,又忘记带食物,肚子一饿,就到田里掐麦穗吃。刚好,那日是安息日,安息日的设立是源自圣经:「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出埃及记20:8-10)。他们看到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就来控告。安息日本来是给人休息的日子,但是后来法利赛人将安息日变成过度严苛的宗教礼仪。严苛是需要热心,他们以为在宗教仪文上热心,就是事奉上帝的表现,以致将上帝的吩咐变了质,成为控告人的律法。他们变成刚硬的外壳,以为这是保护核仁,却是搓不开的外壳。结果,拦阻饥饿者对核仁的摄取。信仰使人心软,宗教使人心硬,这是何等大的差别。
对于控告者最好的答复是自己不要回应,让耶稣去响应。耶稣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马太福音12:7-8)。安息日是上帝怜恤人,给人休息的日子,人若在安息日饥饿获得满足,是可以的。耶稣常自称是「人子」,人子才是安息日的主。 如今,我们不再守安息日,而是守「主日」,在主日里,我们注意的是主,而非有没有谁在掐麦穗。